埋地監測節點通常采用多種傳感器技術,如壓力傳感器、溫度傳感器、流量傳感器等,以及通信技術,如有線通信(如光纖、電纜)和無線通信(如GPRS、LoRa、NB-IoT)等;監測節點的安裝位置需根據管道的實際情況和監測需求來確定,一般選擇在管道的關鍵部位、易發生故障的區域以及需要重點監控的地段。
采集到的監測數據需要進行存儲、分析和處理,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生成報警信號。這通常需要借助專業的數據處理軟件和算法來實現;為了確保監測節點的正常運行和監測數據的準確性,需要定期對監測節點進行維護和管理,包括檢查設備的運行狀態、更換電池或損壞的部件等。
埋地監測節點的測定步驟及使用注意事項如下:
1.準備工作:
-資料收集:收集測區的地質資料、管線分布圖等,了解地下情況。
-設備準備:確保監測設備完好,如有必要進行校準和檢查。對于一些需要特定儀器的監測,如應變片、位移傳感器等,要提前安裝調試好。
-現場勘查:對監測區域進行現場勘查,確定監測點的位置和數量,以及設備的安裝方式。
2.監測點布設:
-直接監測點:對于重要部位或風險較高的區域,如管道的節點、轉角點、變形較大處等,應布設直接監測點。通過抱箍法、支架法等方式將監測設備固定在管道上,以直接測量管道的變形。
-間接監測點:在無法直接布設監測點的地方,可在地表或土層中布設間接監測點。通過監測管線周邊土體的變化來推斷地下管線的變形情況。
3.數據采集:
-初始數據讀取:在監測開始前,讀取各監測點的初始數據,作為后續數據分析的基準。
-定期采集: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,對各監測點的數據進行采集。采集頻率應根據監測目的、工程情況等因素確定。例如,在一些變化較快的施工階段,可能需要增加采集頻率。
-特殊情況采集:在遇到特殊情況,如大雨、地震、附近有大型工程施工等可能影響地下管線的情況時,應及時采集數據。
4.數據處理與分析:
-數據整理: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,剔除異常值和錯誤數據。
-數據分析:采用合適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,如繪制時間-位移曲線、計算變形速率等,以了解地下管線的變形趨勢和規律。
-預警判斷:根據設定的預警值,判斷地下管線是否處于安全狀態。如果數據超過預警值,應及時發出警報,并采取相應的措施。
5.報告編制:
-定期報告:按照規定的時間周期,編制監測報告,向相關部門匯報監測結果和地下管線的安全狀況。
-特殊情況報告:在出現異常情況或突發事件時,應及時編寫特殊情況報告,詳細說明情況和采取的措施。